「騎遇候機室」設計構想
台中市是台灣自行車產業的核心生產基地,不僅擁有完整的五金齒輪產業鏈,更孕育出眾多全球知名的自行車品牌與零件製造商。
多年來,這座城市從製造業的堅實基礎出發,逐步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同時重視城市空間與居民生活品質的提升。透過歷史場域的再造、自然環境的復育、以及都市景觀的系統性規劃,台中成功打造出一系列結合文化、觀光與休憩功能的自行車道系統,成為台灣低碳運具與觀光結合的重要典範。
這些自行車道穿梭於台中市的山、海、屯區風景之中,從后豐鐵馬道的山城九號隧道,到清水區的高美濕地,再到大肚山麓與大甲溪畔的情人木橋,每一段騎行路線都蘊藏著台中城市發展的歷史軌跡與自然生態的和諧共處。無論是當地市民的日常休憩,或是國內外遊客的深度旅遊,這些路線已逐漸成為一種認識台中的方式,也展現出台中市「以人為本、環境共生」的城市治理理念。
隨著台中國際機場的旅運量逐年攀升,成為中台灣聯外的重要門戶,如何在旅客啟程與歸途之間,創造更多具有城市記憶的場景,成為機場空間再設計的重要課題。特別是對於外國旅客而言,機場不只是交通樞紐,更是對一座城市的第一與最後印象。為了讓每位離境的旅客能夠在候機的片刻之中,留下台中深刻又具特色的記憶,「騎遇候機室」的構想因此誕生。
「騎遇候機室」以台中的產業特色與地景文化為出發點,透過設計語彙的轉化與演繹,將城市中象徵性的自然景觀與產業精神轉化為空間的形式語言。